男子家门前膜拜 女邻居敲锣骚扰 警介入调查

来自 / 新明日报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10611-1154769) 文 / 曾薪机 发布 / 2021年6月11日 印族居民门前膜拜神明,女邻居身后故意敲锣骚扰,视频疯传,警方介入调查。 一位名为利瓦内拉姆(Livanesh Ramu)的男网民,前天在他的面簿主页上载一段长19秒的视频,曝光上述事件。 从视频画面中,可见事发时他正在家门前进行兴都教的膜拜仪式,手中还拿着一个摇铃。 随后一名女邻居从隔壁单位走出来,再拿起铜锣,站在男网民身后故意大力敲打起来,短短16秒内狂敲了近50下。 女邻居走进家门前,还狠狠地瞪了男网民一眼。 期间,男网民十分淡定地继续仪式,甚至在看到女邻居的行为后,脸上也保持着笑容。 立瓦纳什在贴文中指出,他们已经向当局通报此事,而在等待调查结果的同时,他也不希望对女邻居的行为做出任何揣测,并会在调查结束后,进一步更新最新情况。 警方受询时指出,已经接获投报,48岁女子正在协助警方调查。 女郎遭轰不尊重他人宗教 视频被发布到网络后,迅速疯传,引发热议,短短一天半内,就已经有超过7万2000次播放率,及超过1300人留言,并被发布到各大面簿群组。 网友德里克大赞男网民的冷静态度,并认为女邻居的行为是对异族同胞宗教的不尊重。 网民朱迪也指出,她的印族邻居同样会膜拜,她也不觉得有任何问题,而且对方的祈福,或能为大家的环境带来祥和。 但与此同时,也有网民凯蒂则保持中立,并表示该视频只是单方面的故事,女邻居或有自己的苦衷,希望民众不要在网上未审先判。

电动踏板车和电动脚踏车骑士理论测试本月30日起接受注册

文 / 蓝云舟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10614-1156094) 发布 / 2021年6月14日 电动踏板车和电动脚踏车骑士理论测试本月30日起接受注册。 陆路交通管理局今天(6月14日)发文告说,明年1月1日起,电动踏板车和电动脚踏车骑士必须通过强制性网上理论测试,才能在脚车道和公路(只限电动脚踏车)上骑行。 电动踏板车和电动脚踏车骑士可上新加坡理工学院专业人士与成人继续教育学院(PACE),使用电子政府密码(SingPass)开设账号,并在PACE平台上完成测试。 电动踏板车骑士的理论测试包含30道选择题,须在30分钟内完成。电动脚踏车骑士理论测试则有40道选择题,时限为40分钟。 骑士可选用英文、中文、马来文或淡米尔文接受测试,并必须考获至少80%的得分方可通过测试。通过测试的骑士将获得一份数码证书,证书没有失效期。 今年6月30日至9月30日之间注册参加测试的公众只需付5元,并有两次测试机会。9月30日后注册参加测试者,则每次测试需付10元。 陆交局说,测试将改善公众对活跃通勤条规、守则和安全骑行方式的意识,协助实现安全、可持续的活跃通勤环境。

九成对年长者施虐者是家人

文 / 王嬿婷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10615-1156143) 发布 / 2021年6月15日 本地数据显示,涉及65岁及以上年长者的虐待事件从2019年的127起下降到去年的96起。大部分被虐待的年长者为女性,约九成施虐者是受害者的家人,包括他们的孩子和伴侣。 今天是“认识虐待老年人问题世界日”。去年成立、由政府组织代表、法庭及社区伙伴组成的家庭暴力工作小组将在今年向内政部长和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提交建议方案,希望提高人们对年长者受虐的意识和同理心,并且鼓励年长者、看护者及公众尽早举报相关的虐待事件。这也是自2016年展开的“打破沉默,阻止家暴”宣导运动的延续。 关怀家暴服务中心首席社会工作者蓝惠群解释:“有时看护者承受的压力太大,却又没有足够的支持,结果就发泄他们照顾的亲人身上。” 虐待的形式包括身体和精神方面的虐待、性虐待以及疏于照顾等。根据成人保护服务处数据,大部分的案例涉及身体虐待或忽略。另外,去年遭受精神虐待的个案也比2019年增加了30%。 主管回教事务的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卫生部第二部长马善高强调:“年长者受虐不是个人问题,也不应容忍。当局会严厉看待每个案例,每个人都有责任确保年长者的安全。” 他吁请公众,若怀疑年长者受虐,可拨打全天候的全国防暴求助热线,尽早寻求帮助。

口罩没戴好 阿嫂不听劝发飙吼“滚”

来自 / 联合晚报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10615-1156329) 文 / 姚可嘉 发布 / 2021年6月15日 气焰不输无罩前女军官!阿嫂口罩没戴好,走在泳池边,男子上前提醒劝说,阿嫂非但不听劝,还当场发飙怒吼,质问对方“你是政府人吗?”跟着厉声叫男子滚一边去! 网民“Weeteck”昨日(6月14日)在抖音上传一则长约两分钟的视频,画面显示一名中年阿嫂不戴好口罩,在公寓游泳池旁走着,一名男子跟在其身旁,相信是在劝说她戴好口罩。这则视频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不少网民的关注。 根据视频画面,大约50来岁的华族阿嫂,口罩已经拉至下巴处,年轻男子正上前与她说话,相信是在劝说阿嫂戴好口罩。阿嫂对男子很不友善,怒瞪男子,还大声质问对方“你是政府人员吗?”。 过程中,阿嫂多次提高声量驱赶男子,对男子大喊“滚开”。但男子没被吓跑,继续跟在阿嫂身旁尝试说服她口罩戴好。阿嫂跟着来回徒步,尝试甩开男子,间中一度撕破喉咙放声喊叫,多次用手指指向男子,声称男子打她。 然而,据视频画面,男子在过程中始终跟阿嫂保持一定距离,没有触碰到阿嫂。 上传视频的网友在影片下方注明,该段视频并非他所拍摄,而是别人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转发给他的,他因此也不知确切的时间和地点。视频引起网民的热烈反应,有网民就觉得阿嫂的的行径要不得,态度的嚣张程度,比前阵子闹得街知巷闻的前海军女军官可说不遑多让。也有不少网民留言说,若遇到这样的情况,直接通报有关当局就好了,不用浪费时间跟她沟通。

铁齿妇巴士上拒戴口罩 还挑衅新捷运职员

来自 / 新明日报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10615-1156328) 文 / 陆佳丽 发布 / 2021年6月15日 “铁齿妇”不戴口罩,巴士上大闹,爆粗口还挑衅新捷运员工报警,15名乘客无奈下车。 这起事件发生在昨天(6月14日)晚上10时20分,地点是勿洛巴士转换站的69号巴士上。 目击者杰菲律(20岁,自雇人士)告诉记者,他乘搭巴士时,惊见一名身穿粉色上衣及黑色短裙的妇女没戴口罩,因此便通知车长。 “相信她上车时,车长没注意,巴士上当时有约20名乘客。” 他指出,妇女坐下后,车长好言相劝,但这名“铁齿妇”不但不听劝,还和车长起了争执,车长只好通过通讯系统向转换站的同事求助。 根据视频显示,当时“铁齿妇”反问前来帮忙的新捷运职员:“(口罩)戴来做什么?他们都不会很肮脏嘛。” “铁齿妇”随后还爆粗口,挑衅新捷运员工说:“你打999报警”。 杰菲律说,闹剧持续了约15分钟,大约有15名乘客不愿继续被耽搁,决定下车。不久后,“铁齿妇”也扬长而去,巴士上只剩下四五名乘客,车长也就开车离开。

“当小贩最舒服” 她弃当白领卖虾面

来自 / 联合晚报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10615-1156339) 文 / 李庚洧 摄影 / 施策文 发布 / 2021年6月15日 新加坡小贩文化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让默默耕耘的小贩及许多每天到小贩中心解决三餐的国人振奋不已。 《联合晚报》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及报道小贩中心特色,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 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再接再厉,请小贩畅谈他们手艺如何传承创新,以及他们对创业守业的坚持。 12岁就开始帮忙母亲经营小贩档口,下午放学就在家里熬汤头、炸猪油渣和红葱头,下午3时就和母亲一起出门开档,直到晚上9时才回家。 第二代小贩黄妹妹(68岁)说:“我当时也没有觉得这样很辛苦,这是家里的生意,我妈妈也是靠这门生意一手带大我们四个兄弟姐妹的。” 中学毕业后,黄妹妹曾几次找了几分行政工作,不过每次做不到两个星期就辞职不干了。黄妹妹说:“我还是觉得做小贩最舒服!” 黄妹妹当年与母亲先是在麦波申路一带开档售卖虾面汤,之后在1979年搬迁至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后,成为首批搬迁至此的小贩们,并成立了售卖福建炒虾面、炒粿条、马来炒面和炒饭的摊位“春香”。 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是本地最靠近海边的小贩中心,当时大部分的小贩们是从附近麦波申路和实龙岗路交界处的阿卡夫道(Alkaff Lane)搬迁来的。 黄妹妹记得,刚搬迁至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时,因位置偏僻,“默默无闻”,小贩们生意起初惨淡。“头几个月一天能够赚个几十块前已经算好了。之后,樟宜机场搭建而成,附近也建了许多住宅区,生意才逐渐好转。” 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历经多次翻新,如今已经不是最初的模样了。黄妹妹感叹,自己还是十分怀念最初的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 她说:“当时小贩中心的设计很特别,中间还有一个小空地,那时周围还没有高楼大厦,这里又靠海,全天凉风习习的,晚上甚至还会冷到得穿长裤。” 迎合丹戎加东一带娘惹喜好 从卖虾面汤变炒福建虾面 母亲开档之时卖的是虾面汤,后来搬迁到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才发现居住在丹戎加东一带的娘惹都喜欢吃福建炒虾面。 黄妹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经常有顾客询问我们是否售卖福建炒虾面,我当时就想顺应这个需求,改卖福建炒虾面。” 黄妹妹因此“另起炉灶”利用虾面的汤头没两下子就炒出一盘福建炒虾面,受到母亲以及左邻右舍小贩的好评,所以便弃虾面不卖,改卖炒福建虾面。 她说:“煮饭有什么难的!我在家排行最小,从小就是我煮饭给哥哥姐姐们吃,所以什么菜都难不倒我。但是,我得承认一点就是,不同人炒出来的食物确实有着不一样的味道,我很多顾客从小吃到大,就是吃惯我炒出的这个味道,认为哪里都比不上。” 因此,黄妹妹五十多年来坚持亲力亲为,虽然女儿有兴趣接手成为第三代小贩,但黄妹妹却还坚持掌勺。 街边「排排档」搬入小贩中心 当时在麦波申的“小贩中心”与今天的看到的小贩中心截然不同。因为没有政府的管束,小贩们就在一片露天的草坪上摆上各自的推车售卖食物,一排一排的,因此是黄妹妹口中称为的“排排档”。 黄妹妹说:“我母亲的朋友介绍她去那里开档,那时也不用什么准证的,我们就到那里找到了一个位置,除草后就把推车摆在那里,推车前面摆上几个桌椅,再用帆布搭起一个帐篷,那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档口了。” 之后,政府逐渐开始让这些街边小贩们搬入搭建好的小贩中心,黄妹妹与母亲的档口也就搬入了建于1979年东海岸人工湖美食村。 她说:“小贩中心当然比在麦波申的草坪上好,更加干净也更卫生。当时的草坪上泥沙飞尘,在汤里可能时常加了料都没人知道。”

政府与小贩及线上平台成立联盟 推动送餐服务

文 / 卢凌之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10615-1156316) 发布 / 2021年6月15日 冠病疫情与线上订餐趋势给众多本地小贩带来冲击,政府正与线上送餐、订餐、团购平台,以及小贩等伙伴合作,准备成立一个联盟,商讨如何鼓励小贩加入线上平台的同时,把佣金维持在合理水平,确保各方互利互赢。 国家发展部兼通讯及新闻部政务部长陈杰豪受访时透露以上消息。他表示,这些讨论会着重在几个方面:一是平台抽取的佣金定在合理水平,二是帮助小贩克服他们不熟悉的科技平台,三是确保小贩及时收到钱,有良好的现金流,四是建立好的售后服务。 不过他没有给出具体时间表,仅表示“越快越好”。“最重要是互利互赢,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陈杰豪今早(6月15日)与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一同走访中峇鲁巴刹与熟食中心,了解摊贩们在使用线上订餐与送餐平台时遇到的困难,看政府如何帮助他们向数码化转型。 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本月初表示,政府有意与公共和私人领域伙伴携手合作,探讨如何协助本地小贩更好地采用线上送餐和电子订餐平台,并交由陈杰豪负责。 目前,中峇鲁熟食中心的83个熟食摊中,已有60摊使用线上平台接受订餐。巫奕明(69岁)和太太经营菜头粿摊40年,2019年看中线上送餐平台WhyQ不收摊贩佣金而加入,最初从平台接到的订单寥寥无几,直到疫情开始,开始发现网络的好处。 他说:“最近我们一天借这个平台就能卖出10多包,一个月算下来就有100多包,可以弥补大约15%的生意量。我一包菜头粿平日卖3元,卖给WhyQ买手也是3元。” 平台联合创始人(Varun Saraf,31岁)介绍,WhyQ买手会以现金或电子支付向摊贩购买食物,靠向订餐顾客收取每份食物1.5元的送餐费与25%食物加收费用的利润模式运作。 平台目前与超过70个小贩中心的3500多个摊位合作,日均订单量约为4000个,较去年疫情前翻了一倍。 许连碹受访时也特别提到WhyQ,认为这个模式特别方便那些不熟悉科技的小贩,让他们无需线上操作,也能从中盈利。 被问及政府是否较为推崇WhyQ模式时,许连碹表示,当局以开放态度与不同业者进行探讨,目的都是为了让小贩文化持续下去。 另一名小贩李钟泉(70岁)经营豆干薄生意50多年,堂食禁令期间,仅靠顾客实体打包,平日生意下挫五成。从未使用任何线上平台销售的他告诉zaobao.sg,他并不抗拒加入线上平台,不过他有两点建议。 “一是保证送餐员和送餐途中的食物卫生,确保食物送到顾客时保温保质,我曾见过送餐员把待送食物拿进厕所如厕。二是有华文平台,这样我们用起来更有信心。”

胡洁梅:不只是科技的事

来自 / 联合晚报 (https://www.zaobao.com.sg/lifestyle/columns/story20210615-1156550) 文 / @胡洁梅 发布 / 2021年6月15日 禁堂食的这段期间,小贩中心少了平时的热闹,我们食客也没了随性点餐后,坐下来大快朵颐的自由。 本地小贩中心的吸引力莫过于那多样化的食物种类,与大众化的价格。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到小贩中心用餐,原本可能为某饮食摊而来,不知不觉也被其他摊位所吸引,结果又买了一些小吃,再点了甜品与饮料,与家人或朋友一起享用,又不必顾及荷包会大出血。 在小贩中心堂食的体验,总是不同于打包回家吃。 在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期间,不少小贩因少了堂食的客源,生意额下跌,尤其是在商业区做生意的小贩。 被抽佣后是否划得来? 冠病疫情间接地加速各行业的转型,逐渐也有更多小贩提供电子付费的选项。政府日前透露将与私人领域携手合作,协助小贩更好地采用线上送餐和订餐平台,支持他们跟上数码化趋势,开拓客源。国家环境局去年就提供津贴,帮小贩应付使用送餐服务的成本。全岛也有1000名数码大使为包括小贩在内的公众,提供科技方面的协助。 在这个艰难时期,当局将加大力度支持摊贩,当然是好事。然而,不使用送餐平台的原因不只是科技的问题,也不是只有不擅使用科技的摊贩未加入送餐平台。 一些小贩反映,小贩中心卖的食物价格本来就不高,支付给送餐平台的费用却可高达订单额的约三成,被第三方业者抽佣后,根本划不来。政府津贴又可以维持多久呢?通过送餐平台取得的生意,有时也得等上数周才领得到钱。 也有小贩担心,无法兼顾上门的顾客和送餐平台的订单。如果得应付上门的生意,又得接送餐订单,碰上高峰时段可能忙不过来,这也会影响食物品质与服务。 小贩中心美食得现做现吃 就如本地美食家司徒国辉在某访谈节目所说,小贩中心美食本就不是为送餐平台而设的,就是得现做现吃,未必适合打包后递送。 的确如此,小贩中心的许多食物要趁鲜吃,才能品尝那最好的“锅气”与口感。 虽然我很庆幸在疫情期间,有送餐平台的服务,让有时懒得出门的我,通过应用就能在家等食物送上门,但我一般也不会选择距离住家太远的食肆。送餐费是一回事,重点是考虑到食物经过一段路途才送到时,味道和口感多少会有差吧。 尽管送餐服务可以与门市生意相辅相成,对吸引新客源有一定的帮助,但基于种种其他考量,未必所有小贩想加入这个行列。 而如果数码服务会增加小贩的成本,食客会愿意为食物支付更高的价格吗?毕竟,小贩中心的卖点是它价廉物美的餐饮选项,与其他食肆的定位不同。 此刻,我还真期待堂食恢复的那一天。大家能到喜爱的小贩中心捧场,享受现买现吃的美味。

尚穆根回应网络视频 谴责当街发表种族言论行为

文 / 黄伟曼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10606-1152801) 发布 / 2021年6月6日 视频链接:https://www.facebook.com/1079756432/videos/10222826985038077/ 一名华族男子疑因反对跨族群恋爱,当街指责与辱骂一对情侣,行为被拍下后视频今午(6月6日)在网上广泛流传。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在视频上载两小时后迅速回应说,越来越多人似乎认为可以在公共场所发表有种族主义色彩的言论,这是不应被接受的行为,也令人担忧。 警方发言人受询时说,已接到多过一人报案,它正在调查这起事件。 尚穆根转载视频并说:“有人把这段视频发给我。我还没掌握全部事实,只看了视频内容,但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那就太可怕了。” 尚穆根也指出,他过去相信在种族包容与和谐方面,新加坡一直往正确的方向进步,但看到最近一些事件,自己已不再这么确信。 上个月初,一名55岁印族妇女在户外快步走时,被一名华族男子以带有种族侮辱的字眼辱骂,最后还把她踢倒在地。这名男子当时以要求妇女戴口罩为由,对她施暴,尚穆根过后也在国会讲话中提醒,种族仇恨和排外情绪如果不断被煽动,日久将成为常态,并危害新加坡。 今天在面簿流传的视频近10分钟,由网民达维·帕贾实(Dave Parkash)上载。视频中可见他与一名华族男子在乌节路起争执,言语上一来一往长达五分钟,对方指责帕贾实“猎捕华族女子”,一再强调华人不应该和印族男子交往。视频相信由帕贾实的女友拍摄。 帕贾实在面簿个人页面上说:“我是一名新加坡人。今天我因为被另一名新加坡同胞以此方式对待,感到不安、羞辱及受伤……这名男子当众辱骂我和女友,仿佛我们做错事。” 帕贾实指出,自己的父母也是异族通婚,父母亲是印度与菲律宾裔,女友也是华族与泰裔混血。他认为,人不应该因为肤色而被歧视或羞辱。 视频上载后五小时内,已有近6000名用户分享,超过2500个留言。

年逾古稀仍满满求知欲 他活学活用数码技能

来自 / 联合早报 (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10606-1148247) 文 / 林静雯 发布 / 2021年6月6日 下班后特地抽出时间学英语,冠病疫情期间更是趁空闲时掌握数码技能,今年72岁的陈美豹从不恐惧学习新事物,并希望把这份积极学习的精神分享给更多年长者。 私人司机陈美豹一直保持着活跃的生活,并将各种数码技能融入各日常生活面。 他每天早上约5时就会起床去晨跑一小时,在吃完早餐后就拿出平板电脑阅读报纸,了解时事。外出时,他也习惯把平板电脑带在身上,方便他在通勤途中能够上网和阅读等。 平时空闲时,他还会通过手机浏览YouTube和面簿等社交媒体平台,观看视频或与朋友聊天。 陈美豹表示他向来都坚信“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因此会通过不同渠道学习各种技能。例如,他之前报读了“技能创前程”课程来学英文,晚上下班后去上课。 他说:“我晚上去读书,是班上最年长的,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问我为什么这么老了还来学习,但我不在意,也不怕别人笑。反正这些技能是我不会的,又有的是时间,这把年纪还能学习新事物是一件好事。” 于是,只要是他认为可以学的技能,他都愿意尝试,这种在年长生活中持续工作和学习的心态,能让他维持身心健康,“避免老人痴呆”。 去年暴发的冠病疫情,对向来积极参与多项课程和活动的陈美豹来说,是个相当艰难的时期。 他去年因疫情被辞退做了13年的工作,10多年前已从癌症康复的他在一次身体检查中,被医生告知健康出现问题,必须动手术,让他一度心情十分低落。 “没有工作就像断手断脚一样,没有收入,又要去开刀,还得一直待在家里,就像做牢一样。” 尽管如此,他仍通过学习来振作自己,并报读了保安等课程,重新找到一份新工作,并顺利在上个月初开工。 陈美豹也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到淡滨尼天地用餐时,看到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的数码乐龄计划(Seniors Go Digital)海报。他询问负责人后,发现该处能教导年长者上网和使用电子付费方式等,让他相当感兴趣便马上报名参加。 如今他已学会使用PayLah!等电子钱包应用,觉得非常方便,“现在不管是去小贩中心等任何地方,只要能用PayLah!,我都会使用这个方式还钱,不用担心忘记带现金出门。” 陈美豹指出,疫情期间虽得减少外出活动,但他趁机学会了不少技能,除了电子付费方式,他懂得使用SG生活助手(LifeSG)和保健资讯网(HealthHub)等应用,查询不同的政府服务。 此外,他也尽量鼓励周围的年长朋友学习更多数码技能。“很多老人家都会说他们对数码感到害怕,不过只要耐心学习,还是可以上手的。如果他们说没有伴,我可以陪他们一起去上课,读多一次无所谓,对大家都好。” 疫情期间虽不能出国,但陈木龙在休闲时和太太一同通过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观看各种旅游视频和节目来观赏外国风景,让退休生活更丰富。 之前是德士司机的陈木龙(79岁)在约四年前退休后,决定充分利用多余时间,学习使用各种数码技能。 他受访时说:“我一路来都喜欢学习新东西,尤其是在电子方面,我约四五年前退休后报读了电脑课程,之后也曾上过英文课程。” 陈木龙是在约一年前无意间接触到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的数码乐龄计划,并对数码大使给予的一对一指导 很感兴趣。他至今已经完成约12堂课程,学习到的数码内容涵盖手机功能、不同应用,以及电子付费方式等。 他过去只懂得用手机接听电话,现在则学会了发短信、传送照片,甚至视讯通话,而这些功能在疫情期间更加有用。“学会这些功能后,我觉得很方便,也很开心。尤其在疫情期间,我不能和亲人及朋友见面,但能通过手机应用随时保持联系。” 陈木龙也经常会在休闲时用YouTube等平台观看国际新闻和旅游节目。 他说:“我和太太年纪大了,向来都不喜欢出国,在家观看视频不仅能观赏国外的各种风景,还能看节目 介绍当地的生活方式和美食等,非常有趣,也让我的退休生活更丰富。” 体验到不同数码科技带来的好处后,陈木龙也积极鼓励周围的亲朋好友使用,如果对方不会,他乐于亲自教导。“现在大家会的东西,我们年长者也应该去学,我这把年纪都学会,比我年轻的应该难不倒他们。如果当局不介意我的年龄,我很愿意尝试当一名数码大使,把我会的传授给他人。”

×